本帖最后由 北冥有海 于 2017-11-29 19:58 編輯
導讀:短短二十年間,曾經被國人捧上神壇的日本電視品牌夏普、東芝、松下、日立等,如今卻在國內的家電市場中日漸凋零。
2015年, 長虹集團獲得三洋電視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(qū)的獨家使用權;
2016,夏普被代工巨頭富士康斥資35億美元收購,占股66%;
2017年, 東芝電視業(yè)務被 海信以129億日元收購,擁有其今后40年能在全球范圍內出售電視機時使用“TOSHIBA”品牌的權利;
……
QQ截圖20171129194608.jpg (17.13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11-29 19:46 上傳
洋品牌賣身中國 日本制造的光環(huán)正逐漸褪去
繼三洋、 夏普電視品牌賣身中國之后,2017年11月14日日本東芝電視業(yè)務被中國海信集團以129億日元收購。作為在中國大陸家喻戶曉的日系品牌東芝,曾經塑造的“電視大王”形象轟然倒塌。為何日本彩電市場每況愈下,筆者試著在此展開分析討論:
1.日本面板廠商下臺
最近許多日本老牌企業(yè)不景氣,導致旗下業(yè)務出售或者關閉,其中夏普、松下、尼康先后陷入衰退。一次是偶然,接二連三的發(fā)生或許就是必然。
對于彩電行業(yè)而言,不得不提的就是電視顯示面板。
2006年,日本三洋電機轉讓液晶面板股份給 愛普生,退出該行業(yè),而愛普生在2012年退出了液晶面板制造;2009年,日本NEC關閉了其鹿兒島液晶面板工廠,2011年將旗下生產中小液晶面板的公司股份70%出售給了中國深圳天馬集團,退出液晶面板制造;2011年,日本 索尼將相關股份賣給韓國 三星,索尼也退出了液晶面板制造;2014年,日本三菱電機也退出了液晶面板制造。
不止如此,夏普、東芝、日立等也都紛紛退出面板市場。現(xiàn)在日本的液晶面板生產商,只剩JDI和INCJ兩家企業(yè)。其中JDI規(guī)模稍大,可它如今已經淪落到需要賣掉自己才能維持運轉的地步。
失去本土面板廠商的支持,日本彩電成本不斷增加,加劇了彩電產量和銷量的大幅銳減。由此可見,日本液晶面板生產商的下臺,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本彩電市場份額縮水。
2.日本企業(yè)轉型失敗
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表明,2015年韓國、中國、日本的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占比分別為32.5%、29.9%、14.2%;到了2016年,中國以33.9%的份額首次折桂,日本下滑至11.7%;群智咨詢預計,2017年日系品牌將繼續(xù)降低至8.9%。
基于此,隨著中韓彩電企業(yè)的崛起,日本彩電企業(yè)發(fā)展受到直接威脅,轉型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。
然而近年來,面對互聯(lián)網浪潮的持續(xù)沖擊,日本企業(yè)卻遲遲沒有找到自救之路。一方面,對技術的偏執(zhí)追求令其成本過高,導致日本制造在價格上失去國際競爭力。另一方面,日本企業(yè)較為保守,固步自封,缺乏創(chuàng)新與活力,使得日本彩電未能迎合互聯(lián)網市場發(fā)展,日本品牌逐漸失去優(yōu)勢。
3.中國彩電品牌生產力壯大
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(fā)展,電視作為中國家庭娛樂中心的剛性需求,銷量不斷攀登高峰。以海信為例,歷經13年長期領跑國內家電品牌,2015年則正式以出貨量5.6%位居全球前三, TCL當時則緊隨其后。兩年后,為大舉開拓海外市場,海信收購東芝電視業(yè)務,進一步鞏固其在彩電市場的巨頭地位。
除此以外,中國知名家電品牌海信、長虹、TCL等都加快了全球化的并購之路。發(fā)展不景氣的日系品牌紛紛被國內巨頭拿下,可見中國家電品牌距離吞并日系品牌市場,擴大國際市場的道路不遠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緊跟互聯(lián)網潮流,我國 互聯(lián)網電視品牌快速崛起,并迅速搶灘 智能電視市場份額。小米、 樂視、 暴風、 微鯨等知名互聯(lián)網電視品牌,憑借價格優(yōu)勢以及可觀的人口基數優(yōu)勢,強勢占領市場,擠壓外資品牌。
【啟示】
互聯(lián)網時代的出現(xiàn),是機遇也是挑戰(zhàn)。原本最先進的技術可能很快就被刷新,若不及時轉型,一定難免被淘汰出局的命運。只有迎合互聯(lián)網大潮,快速掌握全球主要市場的技術、品牌、渠道、生產等資源,才能在新生事物上相互取長、相互借力,全面提升企業(yè)的全球影響力與綜合競爭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