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了20多年戲的徐崢,說自己最怕演哭戲?!耙驗槲沂莻€特別堅強的人,從來沒有在很多人面前痛哭流涕?!?/font>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《我不是藥神》打破了他的這重“障礙”。一場程勇(《我不是藥神》男主)醉酒后痛哭的戲,從晚上十點拍到第二天凌晨五點。鏡頭聚焦徐崢,但其他主要演員全都來了,站在鏡頭外陪著他。徐錚每哭完一條,就有演員上去擁抱他,聊幾句。扭頭再回來時,一看,也是滿臉淚。一個“大夜”拍到最后,所有人都哭了。 導演文牧野也在監(jiān)視器后偷偷抹眼淚。但他后來多次強調(diào),淚水與悲傷并不是《我不是藥神》的主旋律。事實上,影片前半段有不少黑色幽默橋段,引人發(fā)笑之功力不亞于徐崢以往的喜劇作品。然而,它和很多人預想中的“印囧”又有著本質(zhì)上的不同。 這是一部注定意義非凡的電影——不管是對中國電影工業(yè),還是對現(xiàn)實社會而言,都可能產(chǎn)生深遠的影響。如果說以往的優(yōu)質(zhì)國產(chǎn)片,可以用“好看”“驚艷”“走心”來形容,那么這一次,面對《我不是藥神》,我想借用寧浩的話:“它讓我們感到驕傲?!薄段也皇撬幧瘛氛谄娈惞鸗V熱播中。 故事不“囧”,但印度是真去了。徐崢飾演的程勇是一位“藥店”老板,主打產(chǎn)品:印度神油。人到中年,生活和生意一樣每況愈下。房租付不起、常年臥病在床的老父養(yǎng)不起、前妻鬧糾紛、上小學的兒子正值花錢期…程勇一籌莫展。直到帶著口罩的呂受益(王傳君 飾)走進他的小破店。 呂受益年紀輕輕,卻已被白血病拖垮了半條命。他想活命,就得吃藥,一種叫“格列寧”的高價專利藥。四萬一瓶,而且要長期吃,不能斷?;I不到錢買不起藥怎么辦?坐著等死。或者,像呂受益這樣,找人找門路,去買印度產(chǎn)的仿制藥。療效差不多,價格卻只有正版藥的幾十分之一。呂受益這次來找程勇,就是想讓他幫忙去印度“代購”。 說是代購,實際上就是在違法的邊緣試探。程勇的內(nèi)心是拒絕的??墒牵蝗顺燥柌恍?,身后還有家人要吃飯要治病。錢從哪來?在金錢的誘惑下,程勇跑了一趟印度。一去不得了。他看到一個巨大的商機:從印度低價買藥,再加點錢賣給國內(nèi)的病人,只要做個“中間代理商”,就可以安心賺差價。而且,國內(nèi)病人需求也比他想得大得多。 在賣藥過程中,程勇接觸到許多白血病患者,漸漸地,他的心態(tài)發(fā)生了變化。一開始,他自認只是一個商人。商人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?賺錢。“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,我要賺錢。”但賺錢的同時,他也在某種意義上救了很多人命。于是在那些病人眼里,他竟真多出一道“救世主”的光環(huán)。 這是諷刺,還是人性溫情?程勇來不及思考。瑞士藥廠那邊察覺到市場異狀,警方也迅速展開調(diào)查。前方等待他的命運,沒有人能夠預料…… 真要說起來,《我不是藥神》的劇情不算復雜。但它真正聚焦的,卻是中國電影人鮮少觸碰的一個字眼——「難」。什么難?吃藥貴、看病難。 這個發(fā)生在無數(shù)人身上卻總被刻意忽略的問題,終于被搬上大銀幕。從題材本身來說,它就能輕易獲得共鳴,并且值得尊敬。 我們太缺少這些富有現(xiàn)實意義的作品了。還記得那些被《熔爐》《素媛》《摔跤吧!爸爸》《起跑線》等片刷屏的日子。那些“別人家的電影”,總讓人感知到創(chuàng)作者的社會責任感,與讓世界變更好的勇氣。而《我不是藥神》的上映,在某種層面上意味著中國電影現(xiàn)實主義題材佳作的重生,并且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。這可能會成為國產(chǎn)電影工業(yè)邁出的關(guān)鍵一步。 在看片之前,很多人潛意識把“藥神”與《達拉斯買家俱樂部》作比較。同樣是病魔纏身、吃不起藥的一群人,組建起一支“買家俱樂部”,用替代藥物或療法找尋希望的故事。 但看完電影后,我深切感受到兩部電影之間的不同——《達拉斯》著筆病友團隊與政府和醫(yī)藥公司的抗爭,而《我不是藥神》則更著重表現(xiàn)一群“病人”的自救與互救。后者與中國社會現(xiàn)實聯(lián)系之緊密,令人更加感同身受。明明沒有正面表現(xiàn)癌癥患者的病狀、痛處,你卻處處能體會到那刺骨之「痛」。 痛在無視:片中那群帶著口罩,目光無神的病人,他們平時都“藏”在哪里?如果不是呂受益等人的出現(xiàn),程勇不會知道,現(xiàn)實中會有這么多白血病患者等著便宜藥治病活命。如果沒有這部電影,你又會知道嗎? 痛在拼命活著卻患上“窮病”:進口藥買不起,又想活下去,怎么辦?只能買便宜藥。 運氣好的話,能買到程勇等人賣的印度藥。運氣不好,可能很容易上當受騙,在假醫(yī)生那里買到假藥,白花錢不說,還可能因此喪命。這些病人是智商不夠?是故意貪小便宜?還是帶著僥幸心理徇私枉法?都不是。原因只有一個,片中一位患病的老太太說得清清楚楚:“我不想死。我們只是想活下去,活著有罪嗎?“活著沒有罪,可是有時候生活如刀,會扎得你痛徹心扉。 撇開社會意義不談,《我不是藥神》從文本本身就具有極高可看性。 它有一個尤其突出的魅力:沒有給觀眾一個明確的對錯界限,用田園價值觀去限制你的想象,而是盡可能展示真實的生活,讓觀者自己去進行決斷。 這其中最為真實、也最值得夸贊的一點,在于它塑造了一個個鮮活清晰的「人」。影片中的每個主要角色都是社會生活的縮影——渾身小毛病的市井大叔,為給女兒治病而去跳脫衣舞賺錢的單親媽媽,渴望看到孩子長大的知識分子,被主流社會忽略卻正義耿直的城鎮(zhèn)青年,賣高價正規(guī)藥的生產(chǎn)商,靠賣假藥發(fā)財?shù)尿_子,有正義感卻無能為力的警察,還有那些把自己的臉藏在口罩下、等待著死亡卻又不愿意死亡的病患…… 一個接一個角色出現(xiàn),勾畫出一副底層生活的浮世繪。沒有人是完全的好人,也沒有人是完全的壞人,但他們的經(jīng)歷、行為、一顰一笑,總有細節(jié)能勾起你的共鳴,讓你感受到一種生猛的沖擊力。因為,他們都是生活在你周圍的活生生的人。 當然,角色能活過來,與演員的演繹分不開?!段也皇撬幧瘛坟暙I了國產(chǎn)片中難得一見的精彩群戲。 徐崢、王傳君、章宇、譚卓、楊新鳴、周一圍、王硯輝 ……每位演員都為這部電影付出了極大心力。 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傳君——為了塑造一個患病已久的虛弱形象,他每天跳繩8000次,瘦了20斤。一場“吃”戲,他一晚上吃了五碗面,44個包子。吐了三次。 拍一場在病榻上的戲,為表現(xiàn)出人被病痛折磨的狀態(tài),他熬了兩天沒有睡覺,整個人都“脫相”了。當看到那個長期被生活折磨、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男人,醒過來的第一眼,沒有哭,而是如往常一般輕松地開玩笑時,整個影院頓時被眼淚淹沒…… 笑點,淚點,都有,但《我不是藥神》最大的力量來源于所有創(chuàng)作者的誠意與純粹。這種純粹讓影片“后勁兒”巨大。不可否認,影片有鮮血淋漓的悲劇,有氣到人牙癢癢的奸商,有讓人壓抑到極致的凄涼……可神奇的是,當故事結(jié)束,片尾曲響起那一刻。再回味這部影片,你也能感受到一絲暖意與希望。時代在進步,那個原本兩難的難題卻被編劇化解,讓法理與情理都得到成全。片子里那些病人,他們承受病痛折磨,如此平凡不起眼,卻從未輕言放棄。 那樣拼命活下去的樣子,真的很美。 之所以希望大家都去看看這部《我不是藥神》,是因為它代表著一種記錄。記錄著曾經(jīng)發(fā)生在這片大地上的故事,記錄著一群為了生存,拼命努力的人。這些年我們看過太多作品,構(gòu)建空中樓閣,盲目造神,終于出現(xiàn)了這樣一部關(guān)注真實生活和「人」的電影。是他們的努力有了回報,讓世界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了一點點。不管距離是多少,這本身就值得被紀念,被守望……
|